误区一,湿疹要保持皮肤干燥
正好相反,湿疹需要保湿。患湿疹的儿童存在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保湿促进皮肤屏障的恢复很关键。患者应规律的应用保湿剂,不只是洗澡后使用,应坚持每天使用,需要时可每天多次使用。在冬季干燥季节可考虑在房间使用加湿器,使房间温度保持在50%左右。
误区二,湿疹患者尽量少洗澡
过度清洗和长时间不洗澡都不正确。过度洗澡,特别是使用烫水洗澡或擦洗患处,湿疹的瘙痒会得到暂时缓解,但之后会因不良刺激和过度清洗造成的皮肤屏障的破坏而使用皮损加重,越来越痒。长时间不洗澡是也不可取。
特应性湿疹患儿应每天洗一次澡。洗澡时水温不要过热,在不着凉的前题下,应尽量低,平时每次洗澡的时间比较好不超过5分钟,尽量选择无刺激性的沐浴产品。洗澡后3分钟内使用保湿剂,以锁住水分。在急性发作时,可以在温水浴中浸泡10分钟,其后立即外用糖皮质激素,可以使结痂的皮损变平,并迅速改善病情。
误区三,激素副作用大,千万不要用
实际上外用糖皮质激素还是湿疹选择药物。
一般儿童湿疹可选择用低强度的糖皮质激素维持,只要合理使用,即使长期使用也是的。大多数糖皮质激素软膏在局部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就是的。
误区四,使用激素软膏湿疹容易复发
复发多数是因为没有规范治疗和其它诱发因素。有些患者病情稍一控制就立即停药,导致病情很快复发,而且湿疹本身有容易反复复发的特点,所以比较好遵医嘱根据病情逐渐减量停药,必要时长期小量维持。一般不推荐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
对一些慢性湿疹需要长期使用外用药控制者,为了避免激素长期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也可交替使用非激素类的药膏。
误区五,“纯植物”药膏更
这些药效果有限,而且不一定。有些纯植物药可能,但一味追求不含激素的“纯植物”药膏则不明智。英国对治疗湿疹的所谓“纯植物”药膏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药膏中80%含有激素,其中一半以上是丙醇氯倍他索(一种超糖皮质激素),而且也不断发现一些所谓的“纯中药”软膏中含有激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大量使用反而危害更大。.
误区六,湿疹应配合使用抗生素
一般不需要,重度湿疹或继发感染者才需要。尽管有研究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参与了湿疹的发病,但是否使用抗生素尚有争议,而且有研究发现婴幼儿使用抗生素还会增加湿疹的患病率,所以在轻度湿疹不建议使用,对严重的特应性湿疹,一般治果不好的情况下,可以配合使用,比较好不超过2周。
误区七,湿疹患者不能游泳
可以在泳池中游泳。湿疹患者可以在经氯消毒的泳池中游泳,这样对皮肤表面还有一定抗菌作用,但为了避免氯在皮肤上长期残留而刺激皮肤,应在游泳后立即冲澡和使用保湿剂。
误区八,母乳可以治湿疹
外用母乳对湿疹无效。尽管有研究认为母乳喂养的孩子相对湿疹发生率更低,而且母乳是宝宝的比较好食物,不要轻易因为湿疹断奶,但外用母乳治疗湿疹无效,不仅延误治疗,有些还会刺激加重湿疹。
误区九,口服抗组胺药会有依赖性
抗组胺药性,不会成瘾。使用有嗜睡作用的抗组胺药时,比较好晚上睡前半小时到1小时服用。使用时间长短应根据病情需要。
误区十,过敏原检测阳性就一定是湿疹的病因
过敏原检测结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婴儿湿疹患者做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和血液查过敏原特异性IgE会显示出多种阳性反应,这些结果仅供参考,需要与实际食用后是否真正加重病情等病史综合判断,而且应以实际情况为准,目前认为查血液中食物IgG抗体对湿疹意义不大。
误区十一,湿疹需要忌食“发物”
多数湿疹与食物无关,不需要过度忌口。很多湿疹患者认为湿疹是由食物引起的,而且“查过敏原”发现了很多过敏的食物,更加重了这方面的顾虑,而过度忌口。但实际上即使停止了这些食物,也不能预防和缓解湿疹的症状,反而引起营养不均衡,还有可能进一步加重湿疹。尽管有些湿疹,特别是特应性湿疹可能与食物有关,但大多数湿疹与食物无关,甚至与环境中所谓的“可疑过敏原”也没有关系。除非是非常明确的某种食物过敏,否则不应刻意限制饮食。对于婴儿,牛奶限制应谨慎。辛辣刺激性食物则应尽量避免。
误区十二,通过治疗治疗湿疹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治疗能够治疗湿疹。这是因为湿疹的原因非常复杂,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而诱发,但遗传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随体质的变化,对以往诱发湿疹的刺激过敏而自愈。尽管如此,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恰当的护理及合理使用药物能控制湿疹的病情和避免复发,可减轻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误区十三,湿疹期间不能接触疫苗
需权衡利弊,重要的疫苗应及时接种。这个问题是婴儿湿疹患者家长关心的问题,尽管接种疫苗后有可能会使湿疹加重,但发生率不高,且不严重,而一些重要的疫苗如果不及时接种,一旦感染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这就需要权衡利弊,所以必须接触的疫苗还是应该按时接种(应咨询皮科医生),但需要接种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即可,如加重及时就诊。
杭州肤康皮肤病医院-杭州比较好的皮肤病医院
医院地址:杭州市拱墅区莫干山路759号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的依据